约翰·B·古迪纳夫

约翰·B·古迪纳夫化學得主
John B. Goodenough
2019年12月的古迪納夫
出生(1922-07-25)1922年7月25日
 德意志國圖林根耶拿
逝世2023年6月25日(2023歲—06—25)(100歲) [1]
 美國德克萨斯州奧斯汀
国籍 美國
母校耶鲁大学
芝加哥大学
知名于锂离子充电电池
古迪纳夫-金森法則英语Superexchange
奖项日本國際獎 (2001)
恩里科·費米獎 (2009)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2011)
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 (2014)
威爾許化學獎 (2017)
科普利獎章 (2019)
諾貝爾化學獎 (2019)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学
机构麻省理工学院
牛津大学
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博士導師克拉倫斯·齊納
施影响于吉野彰

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英語: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1922年7月25日—2023年6月25日),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是二次電池產業的重要學者。他也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材料科學教授。[2]

古迪纳夫因開發出鋰離子電池,於2019年與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3]。他是獲獎時最高齡(97歲)的諾貝爾獎得主[4],刷新了阿瑟·亞希金(96歲)的紀錄。

约翰·古迪纳夫于2023年6月25日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一家辅助生活设施逝世,离他的101岁生日还差1个月左右。[5][6][7]

主要成就

皇家化學會在牛津大學設置的藍色牌匾,紀念古迪纳夫等人在此發現锂离子电池陰極材質鈷酸鋰(LiCoO2)。

1980年,古迪纳夫在英國牛津大學招攬了日本學者水島公一等人共同發現鋰離子電池陰極材質鈷酸鋰(LiCoO2)。[8][9][10]

1983年,古迪纳夫、M.Thackeray等人发现尖晶石是优良的正极材料[11]尖晶石具有低价、稳定和优良的导电、导锂性能。其分解温度高,且氧化性远低于钴酸锂,即使出现短路、过充电,也能够避免了燃烧、爆炸的危险。雖然純錳尖晶石随充放电循環会變衰弱,但這是可以通过材料的化學改性克服的。[12]截至2013年尖晶石用於商業电池。[13]

1989年,古迪纳夫、A.Manthiram发现采用聚电解质(例如硫酸鹽)的正极将产生更高的电压,原因是聚电解质的电磁感应效应。[14]

2014年,美国国家工程院公认古迪纳夫、西美緒、拉奇德·雅扎米英语Rachid Yazami吉野彰为現代锂离子电池所做的先驱性和领先性的基础工作[15]

此外,他還與日本學者金森順次郎日语金森順次郎(第13代大阪大學總長)共同提出古迪纳夫-金森法則(Goodenough-Kanamori rules)。

專利訴訟

磷酸鋰鐵LFP正極材料的專利起源來自德州大學,真正發現者便是其奧斯丁學區的機械工程教授古迪纳夫博士。

古迪纳夫在1996年取得專利並在1997年1月生效,但是,原告方需要支付的訴訟帳單遠高於魁北克水電公司已經對外授權所取得的權利金總額,而且,古迪纳夫和德州大學也未收到任何權利金。德州大學技術商業化推展處總監(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s Office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Neil Iscoe曾在美國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魁北克水電公司需要付出的律師費用超過1,000萬美元,但是,他們至今收到的授權費只有100萬美元。

古迪纳夫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若他沒告訴魁北克水電公司有關Black & Decker計畫使用A123 Systems電池的事情,這些訴訟就不會發生了。他希望一切問題在他離開人世前可以妥善解決,而且,他也會把這些損害賠償費用與權利金捐給慈善單位。

荣誉

古迪纳夫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和西班牙皇家學會院士。他撰寫了550多篇文章、85本書的章節和5本書,其中包括2本開創性著作《Magnetism and the Chemical Bond》 (1963) 和《Les oxydes des metaux de transition》(1973)。古迪纳夫是一個2009年恩里科·費米獎的共同獲得者。這個總統大獎是一種美國政府最古老和最負盛名的獎励,並有一個37.5萬美元的獎金。他在201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16]在2013年2月1日,古迪纳夫获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7]

主要論文

参考

  1. ^ Obituary. Goodenough, Nobel laureate who gave the world Li-ion batteries, passes away. The Hindu Business Line. 2023-06-26 [202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6). 
  2. ^ Henderson, Jim. UT professor, 81, is mired in patent lawsuit. Houston Chronicle. 2004-06-05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9). 
  3. ^ 和苗; 付一鸣. 三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华网. 新华社. 2019-10-09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7). 
  4. ^ 森宁. 锂离子电池之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逝世,享年100岁. 澎湃新闻. 2023-06-26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9). 
  5. ^ Goodenough, Nobel laureate who gave the world Li-ion batteries, passes away. www.thehindubusinessline.com. 2023-06-26 [202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6). 
  6. ^ UT Mourns Lithium-Ion Battery Inventor and Nobel Prize Recipient John Goodenough. UTexas.edu. 2023-06-26 [202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4). 
  7. ^ Reuters. John Goodenough, Nobel laureate and battery pioneer, dies at 100. Reuters. 2023-06-26 [2023-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9) (英语). 
  8. ^ K. Mizushima, P.C. Jones, P.J. Wiseman, J.B. Goodenough, LixCoO2 (0<x<-1): A new cathode material for batteries of high energy density,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15 (6), Jun 1980, 783-789.
  9. ^ 欧州特許 EP17400B1, J. B. Goodenough, K. Mizushima, P. J. Wiseman.
  10. ^ 米国特許4357215 J.B. Goodenough and K. Mizushima.
  11. ^ M.M. Thackeray, W.I.F. David, P.G. Bruce, J.B. Goodenough. Lithium insertion into manganese spinels.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461–472. [2018-04-02]. doi:10.1016/0025-5408(83)9013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2. ^ Nazri, Gholamabbas and Pistoia, Gianfranco. Lithium batte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ringer. 2004. ISBN 1402076282. 
  13. ^ Voelcker, John (September 2007). Lithium Batteries Take to the Roa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EEE Spectrum. Retrieved 15 June 2010.
  14. ^ A. Manthiram, J.B. Goodenough. Lithium insertion into Fe2(SO4)3 framework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03–408. [2018-04-02]. doi:10.1016/0378-7753(89)8015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5. ^ "Lithium Ion Battery Pioneers Receive Draper Prize, Engineering’s Top Hon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of Texas, 6 January 2014
  16. ^ Foreign Members. Royal Society. [201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7). 
  17. ^ Obama honors recipients of scienc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edals. CBS. [2013-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7). 

延伸閱讀

  • John N. Lalena; David A. Cleary. Principl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Design. Wiley-Intersciece. 2005: xi–xiv, 233–269. ISBN 0-471-43418-3. 

參見

外部連結

  • Faculty Directory at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rra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Physicists
  • History of the lithium-ion battery, Physics Today, Sept. 20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ouTube上的1 hour interview with Goodenough by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16
1901年-1925年

1901年:范托夫 / 1902年:费歇尔 / 1903年:阿伦尼乌斯 / 1904年:拉姆齐 / 1905年:拜尔 / 1906年:莫瓦桑 / 1907年:比希纳 / 1908年:卢瑟福 /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 / 1910年:瓦拉赫 / 1911年:居里 / 1912年:格林尼亚萨巴捷 / 1913年:维尔纳 / 1914年:理查兹 / 1915年:维尔施泰特 / 1918年:哈伯 / 1920年:能斯特 / 1921年:索迪 / 1922年:阿斯顿 / 1923年:普雷格尔 / 1925年:席格蒙迪

1926年-1950年

1926年:斯韦德贝里 / 1927年:威兰 / 1928年:温道斯 / 1929年:哈登奥伊勒-切尔平 / 1930年:费歇尔 / 1931年:博施贝吉乌斯 / 1932年:朗缪尔 / 1934年:尤里 / 1935年:F·约里奥-居里I·约里奥-居里 / 1936年:德拜 / 1937年:霍沃思卡勒 / 1938年:库恩 / 1939年:布特南特鲁日奇卡 / 1943年:德海韦西 / 1944年:哈恩 / 1945年:维尔塔宁 / 1946年:萨姆纳诺思罗普斯坦利 / 1947年:魯賓遜 / 1948年:蒂塞利乌斯 / 1949年:吉奥克 / 1950年:迪尔斯阿尔德

1951年-1975年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 1952年: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维尼奥 /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罗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尔文 /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 1963年:齐格勒纳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马利肯 /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萨格 / 1969年:巴顿哈塞尔 / 1970年:莱洛伊尔 / 1971年:赫茨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1976年-2000年

1976年:利普斯科姆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尔 / 1979年:布朗维蒂希 /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 1982年:克卢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尔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马库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欧拉 /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兹韦勒 /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2001年-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尔 /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 2011年:谢赫特曼 /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 2020年:沙尔庞捷道德纳 / 2021年:利斯特麦克米伦 / 2022年:贝尔托齐梅尔达尔沙普利斯 / 2023年:巴文迪布鲁斯叶基莫夫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化学奖
文学奖
和平奖
物理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经济学奖
歷年諾貝爾獎得主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Category:日本国际奖获得者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 1990年:George A. Cowan
  • Robley D. Evans
  • 1992年:Harold Brown
  • John S. Foster
  • 利昂·萊德曼
  • 1993年:連恩·羅素
  • 弗里曼·戴森
  • 1995年:Ugo Fano
  • Martin D. Kamen
  • 1996年:Mortimer M. Elkind
  • H. Rodney Withers
  • Richard L. Garwin
  • 1998年:Maurice Goldhaber
  • Michael E. Phelps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Category:恩里科·費米獎獲獎者
 
行为与社会科学
1960年代
  • 1964年:尼爾·E·米勒英语Neal E. Miller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生物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 1970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 阿爾伯特·沙賓
  • 1973年:丹尼爾·I·亞農英语Daniel I. Arnon
  • 厄爾·威爾伯·薩瑟蘭
  • 1974年:钱百敦
  • 埃爾文·查戈夫
  • 詹姆斯·V·尼爾英语James V. Neel
  • 詹姆斯·A·香農英语James A. Shannon
  • 1975年:哈羅威爾·戴維斯英语Hallowell Davis
  • 保羅·捷爾吉英语Paul Gyorgy
  • 斯特林·B·亨德里克斯英语Sterling B. Hendricks
  • 奧維爾·沃格爾英语Orville Vogel
  • 1976年:罗歇·吉耶曼
  • 基思·R·波特
  • 以法蓮·瑞克英语Efraim Racker
  • 艾德華·威爾森
  • 1979年:罗伯特·H·伯里斯英语Robert H. Burris
  • 伊莉莎白·C·克羅斯比英语Elizabeth C. Crosby
  • 阿瑟·科恩伯格
  • 塞韦罗·奥乔亚
  • 厄爾·里斯·史塔特曼英语Earl Reece Stadtman
  • G·萊德亞德·斯特賓斯英语G. Ledyard Stebbins
  • 保羅·阿爾弗雷德·魏斯英语Paul Alfred Weiss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化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 1975年:肯尼斯·皮策英语Kenneth Pitzer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 2000年:約翰·D·巴爾德施維勒英语John D. Baldeschwieler
  • 雷夫·F·希爾許曼英语Ralph F. Hirschmann
  • 2001年:歐內斯特·R·戴維森英语Ernest R. Davidson
  • 加博尔·绍莫尔尧伊
  • 2002年:約翰·以賽亞·布勞曼英语John Isaiah Brauman
  • 2004年:斯蒂芬·利帕德
  • 2006年:馬文·H·卡魯瑟斯英语Marvin H. Caruthers
  • 彼得·德爾文英语Peter Dervan
  • 2007年:穆斯塔法·艾尔-赛义德英语Mostafa El-Sayed
  • 2008年:喬安娜·福勒英语Joanna Fowler
  • 喬安妮·史特布比
  • 2009年:斯蒂芬·J·本科维奇
  • 瑪麗·安妮·福克斯英语Marye Anne Fox
2010年代
 
工程科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 1970年:喬治·慕勒英语George Mueller (engineer)
  • 1973年:哈羅德·埃傑頓英语Doc Edgerton
  • 理查德·T·惠特科姆英语Richard T. Whitcomb
  • 1974年:魯道夫·康夫納
  • 雷夫·布拉澤頓·佩克英语Ralph Brazelton Peck
  • 阿貝爾·沃爾曼英语Abel Wolman
  • 1975年:曼森·貝內迪克特英语Manson Benedict
  • 威廉·海達德·皮克林
  • 弗雷德里克·特曼
  • 韦恩赫尔·冯·布劳恩
  • 1976年:莫里斯·科恩英语Morris Cohen (scientist)
  • 彼得·卡爾·戈德馬克英语Peter Carl Goldmark
  • 埃爾溫·威廉·繆勒英语Erwin Wilhelm Müller
  • 1979年:埃米特·利斯
  • 雷蒙·D·明德林英语Raymond D. Mindlin
  • 羅伯特·諾伊斯
  • 厄爾·R·帕克英语Earl R. Parker
  • 西蒙·拉莫英语Simon Ramo
1980年代
  • 1982年:艾德·海涅曼英语Ed Heinemann
  • 唐納德·L·卡茨英语Donald L. Katz
  • 1983年:威廉·惠利特
  • 喬治·洛英语George Low
  • 约翰·G·特朗普
  • 1986年:漢斯·W·利普曼英语Hans W. Liepmann
  • 林同炎
  • 伯納德·M·奧利佛英语Bernard M. Oliver
  • 1987年:羅伯特·拜倫·柏德
  • 哈里·博爾頓·斯德英语Harry Bolton Seed
  • 恩斯特·韋伯英语Ernst Weber (engineer)
  • 1988年:丹尼爾·C·杜拉克英语Daniel C. Drucker
  • 威利斯·霍金斯英语Willis Hawkins
  • 喬治·W·霍斯納英语George W. Housner
  • 1989年:哈里·喬治·德里卡默英语Harry George Drickamer
  • 赫伯特·E·格里爾英语Herbert E. Grier
1990年代
  • 1990年:米爾德里德·德雷斯爾豪斯
  • 尼克·何倫亞克
  • 1991年:喬治·哈利·海爾邁耶
  • 盧納·利奧波德英语Luna Leopold
  • 蓋福德·史蒂弗英语Guyford Stever
  • 1992年:卡爾文·奎特英语Calvin Quate
  • 約翰·羅伊·惠納里英语John Roy Whinnery
  • 1993年:卓以和
  • 1994年:瑞伊·威廉·克勞英语Ray William Clough
  • 1995年:赫爾曼·A·豪斯英语Hermann A. Haus
  • 1996年:詹姆斯·L·弗拉納根英语James L. Flanagan
  • C·庫馬爾·N·帕特爾英语C. Kumar N. Patel
  • 1998年:伊萊·魯肯斯坦英语Eli Ruckenstein
  • 1999年:肯尼斯·N·史蒂文斯英语Kenneth N. Stevens
2000年代
2010年代
  • 2010年:錢煦
  • 2011年:約翰·B·古迪納夫
  • 2012年:托馬斯·凱萊斯英语Thomas Kailath
 
数学、统计与计算机科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物理科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 弗朗西丝·阿诺德威廉·P·C·施特默尔英语Willem P.C. Stemmer(2011年)
  • 乔治·哈利·海尔迈耶沃尔夫冈·黑尔弗里希英语Wolfgang Helfrich马丁·沙特英语Martin SchadtT·彼得·布罗迪英语T. Peter Brody(2012年)
  • 托马斯·豪格英语Thomas Haug馬丁·庫珀奥村善久日语奥村善久理查德·H·弗兰基尔日语Richard H. Frenkiel喬爾·S·恩格爾英语Joel S. Engel(2013年)
  • 约翰·B·古迪纳夫/西美緒拉奇德·雅扎米英语Rachid Yazami吉野彰(2014年)
  • 赤崎勇M·喬治·克雷福德英语M. George Craford拉塞爾·D·杜普伊斯英语Russel D. Dupuis尼克·何伦亚克中村修二(2015年)
  • 安德鲁·维特比(2016年)
  • 比雅尼·斯特劳斯特鲁普(2018年)
2020年代
Category: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获得者
2001年至2050年科普利奖章获得者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 1731–1750
  • 1751–1800
  • 1801–1850
  • 1851–1900
  • 1901–1950
  • 1951–2000
  • 2001–present
富兰克林研究所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
1990年代
1998年
1999年
2000年代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 中村修二
  • 饭岛澄男
  • Norman Allinger英语Norman Allinger
  • Mary-Dell Chilton英语Mary-Dell Chilton
  • Alexandra Navrotsky英语Alexandra Navrotsky
  • Lucy Suchman英语Lucy Suchman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 塞缪尔·丹尼谢夫斯基
  • Ray William Clough英语Ray William Clough
  • Luna Leopold英语Luna Leopold
  • 唐·诺曼
  • Fernando Nottebohm英语Fernando Nottebohm
  • Jan Peter Toennies英语Jan Peter Toennies
  • Giacinto Scoles英语Giacinto Scoles
  • M. Gordon Wolman英语M. Gordon Wolman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代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代
2021年
  • 罗伯托·卡尔英语Roberto Car
  • 米歇尔·帕里内洛英语Michele Parrinello
  • 亨利·卡普廷德语Henry C. Kapteyn
  • 玛格丽特·穆尔南英语Margaret Murnane
  • 杰瑞米·内森英语Jeremy Nathans
  • C.丹尼尔·莫特英语C. Daniel Mote
  • 莫妮卡·特纳英语Monica Turner
  • 芭芭拉·帕蒂英语Barbara Partee
2022年
2023年
Category:富兰克林研究所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
规范控制数据库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国际
  • ISNI
  • VIAF
各地
  • 挪威
  • 法国
  • BnF data
  • 加泰罗尼亚
  • 德国
  • 以色列
  • 比利时
  • 美国
  • 荷兰
  • 波兰
学术
  • CiNii
  • DBLP
  • Google学术
  • ORCID
  • Scopus
其他
  • IdRef